6月10日,由南方周末主辦、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網校提供戰略支持的“筆尖上的少年”征文活動正式啟動。活動以“把眼里的美好變成筆下的美文”為主題,旨在為全國中小學生提供發現美的機會與記錄美的平臺,讓孩子從本質提升寫作思維及能力。
征文命題方向上,小學組以“難忘的暑假”“這個暑假,因______而美好”為主題,初中組以“當我想起夏天”為題,高中組設命題式和開放式兩種形式,以此充分發揮不同年齡段少年的文學創造力,融入時代背景、國家發展等宏觀命題的思考,展現中國少年的文字力量。最終獲獎作品將有機會刊登在南方周末平臺,優秀作者將獲得南方周末精美文創禮盒并受到表彰。
征文活動邀請了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周國平,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同為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李洱、徐則臣,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品》雜志總編輯王十月,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博士張秋,以及南方周末社會新聞部主任、網絡副總編輯、數媒工場內容部總監何海寧,《南方人物周刊》總主筆、作家、資深媒體人蒯樂昊等共同作為評審團專家與導師。
本次征文活動將于6月17日在南方周末平臺開啟作品提交通道,7月31日截止征稿。初選及評審復選歷時近兩周,8月中旬前全部完成,最終表彰及頒獎將在8月下旬前進行。
成長需要陪伴,身教重于言傳
面對即將到來的暑假生活,有關家庭教育的討論再次迎來關注。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經歷、共同體驗的點滴相處中,寫作既是對自然、對社會觀察與思考的結果,也是對人生感悟與體驗的沉思,同時,能夠幫助孩子在閱讀與見聞中提煉,深刻感悟語言文字魅力。
學而思網校總經理劉慶遜說:“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對每一個中國家庭而言,親子相處的點滴時光,都浸透著有關愛和成長的印跡。在征文活動之外,我們還啟動了學而思寫作夏令營,計劃通過多維度的內容和活動,幫孩子找到寫作與生活、旅行之間的連結,為父母和孩子提供一個彼此陪伴的機會,讓他們一起探索、一起學習,而這些美好的記憶也將通過征文活動在孩子的筆尖閃耀。”
學而思網校希望通過征文活動有效利用各類高質量資源,為孩子開辟感知世界的新平臺,幫助他們在高質量資源的語言啟蒙下,感知世界的美好。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語文寫作能力,也可以增強他們對生活、對世界的共情力。
評委團專家張秋說,“對于寫作來說,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閱讀,二是訓練。只有會讀才會寫,只有寫才會寫。”
在《新教育實驗年度報告》中,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朱永新教授曾提到“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真正意義上的寫作,是能夠將寫作與生活聯為一體,并成為反思、交流的重要手段。尋找美好、記錄美好,不一定要求每個孩子向走入文學,但一定要讓他們學會靠近生活。
聚焦中國少年,綻放筆尖華彩
旅行、閱讀、思考,都是青少年觀察世界、表達自我情緒的行為過程,但有時候家長們忽略了讓孩子自行感受世界的重要性。在感知世界的過程中,小到個體成長,大到國家發展,不同學齡段的青少年都可以通過寫作來記錄周遭、發聲表達,從而實現深度思考。
早在2017年,教育部、國家語委便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對青少年語言文字基本功提出了要求。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過度追求文字技巧,逐漸成為照搬模版套路的寫作機器。如何讓他們成為一個有強大共情力的人?全方位的語感與寫作素養培養可以提供有效幫助。
誠如南方周末總經理姚偉新所言,“南方周末對文字之美的追求一如既往,我們不斷向讀者、向青少年傳達寫作的魅力。寫作教育中不僅包含寫作技巧,還囊括了閱讀積累、生活體驗、人際關系等種種影響因素,應該更加綜合地去看待。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掌握豐富的文化資源,而內容和情感的源泉,大部分還是來自青少年親身經歷的生活。”
寫作是復刻美好記憶的有效方法,而人生中更多的美好應該讓青少年們自己用眼睛捕捉,用心靈感受,用筆觸記錄。家長、老師要做的是,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去發現生活中的點滴美好,或是去感受縱橫交錯的時光中那些藏在記憶深處的瞬間。
導師蒯樂昊寄語參賽選手,“你首先發出聲音,然后在諦聽中學會辨別,什么才是一整個時代給你的回聲。”
征文活動可登陸南方周末官網,進行報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Copyright © 2014-2017 生活周刊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如果本站部分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您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對本站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投訴聯系:lianxi@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