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廣為流傳的笑話。
某戲迷在戲園聽戲,他兒子趕至戲園告訴他家里著火了。他卻說:“回去告訴你媽,叫房子慢點兒燒,下一出是譚鑫培的大軸兒,聽完準回去。”
說完閉上眼接茬兒搖頭晃腦帶拍板,再不理他兒子。等譚老板大軸兒完了,他家的房子也燒完了。
任何時代都有明星和粉絲,京劇行業也不例外。
有個金融家為了捧偶像楊小樓,只要是他的演出,他定然要包上一整排座位,每日按時赴場。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都要一起來,不能有任何借口推脫。
老百姓沒這實力,但是咱們人多。給偶像送禮物打賞這是最基本的,他們還成立社團組織,等自家偶像一登臺,就要立刻齊齊叫好大有排山倒海之勢。到了演出關鍵時刻,他們帶頭鼓掌,齊聲喝彩。
這和今天的追星如出一轍。
01
追星是刻在人類基因的行為,但是京劇早已不復當年的盛況,譚鑫培、馬連良、張文艷等星光燦爛的名字,也都進了故紙堆。
又何止是京劇,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多少傳統文化傳統物件悄然退出我們的生活。
古典和現代,藝術和商業,高雅與通俗,傳統文化在今天應該何去何從?是躲進小樓成一統,還是展開雙臂與時代激蕩同行?
有的手藝人心里早就有了方向。
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朱炳仁,和他世代相傳的銅雕藝術行業,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才再次煥發生機。

作為銅藝總工程師,他為中國創立了杭州雷峰塔、峨眉山金頂、紹興大禹紀念館、普陀山觀音法界、江蘇園博園等百余座輝煌奪目的銅建筑與銅裝飾。

不僅如此,前幾年杭州G20峰會,主會場銅門、銅頂、銅畫,還有陳列于各場館內的60余件藝術品,都是由朱炳仁團隊率領400多名銅匠,歷時近半年打造而成。
居廟堂之高,當然能詮釋藝術的價值。但是道不遠人,任何藝術任何產品一旦脫離大眾太遠,那就是自我淘汰,何談繼承發展?
這也是“朱炳仁·銅”這個品牌提出的“讓銅回家”的初心所在。銅碗、銅壺、銅擺件甚至銅門銅窗戶......因為銅的優良性能,銅器曾經在我們的生活里有如此廣泛的應用,但因為戰亂等種種原因,本是青銅器鼎盛的國家,銅卻出現斷層。
那么在安定祥和、大家越來越追求品質的今天,銅完全可以復興。
02
在產品開發方面,除了銅建筑、銅藝術品,“朱炳仁·銅”針對中國古人五道(茶道、香道、食道、書道、花道)設計了高品質的容器,如銅茶壺、銅香爐、銅碗筷、銅硯、銅書簽、銅印章、銅花瓶等。
針對中國人的喜好,他們還開發了“金飯碗”產品。當時正值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大火,于是他們結合“大圣歸來”的主題,在碗底設計了一個孫悟空穿著披風戰斗的場景。
他們開發的銅刮痧板,IP是出自故宮藏品“蝙蝠繚繞仙桃”,栩栩如生,搭配墨綠色流蘇,古意圓潤,寓意富足長壽。而且,刮痧板所有的尺寸、大小、設計、重量,符合人體工程學,實用性與藝術性得到了完美融合。

一個人一項事業,自身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是獨行快眾行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觸達到越來越多、甚至全世界的人,個體的力量是渺小的。
大家需要一個足夠大的平臺。
03
杭州著名的河坊街上,坐落著一座江南銅屋。
這座屋子由朱炳仁大師及其子朱軍岷,基于悠久的中國銅文化和精湛的現代銅工藝打造而成。門、窗、屋面、立柱、家具等全部采用銅質結構和裝飾,共耗費原料銅150余噸。

這座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的銅屋,收藏陳列了朱府銅藝的典型代表作品和銅文化的文獻資料。
就是在這里,我們見到了“朱炳仁銅”的副總沈薇,她既是朱炳仁大師的徒弟,又是公司電商業務的負責人。
要讓非遺文化活下去活得好,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分享創業故事的全程,沈薇提得最多的是兩個詞,一個是銅,一個是抖音。
作為一家擁抱創新的企業,除了線下門店,他們一直以來都在互聯網電商發力,雖然有所收獲但總覺得缺少發力點。
作為藝術品,銅藝產品的主要價值是其文化藝術價值,但是傳統的圖文介紹等傳播方式難以達到讓消費者理解認同的效果,更別提高效地觸達用戶。
回憶起疫情突如其來的時期,沈薇仍然記憶猶新。
當時“朱炳仁·銅”的所有線下店都頃刻停業,失去了收入來源。而他們企業總共有七百多號員工,其中八成是一線工人,收支缺口巨大。
抖音直播,讓他們從危機中看到了機遇。
04
他們之前在抖音發布的短視頻中,最高的一條視頻點贊數達到了95.8萬,收獲了不少粉絲。
在后來的抖音直播間里,竟然成交了一幅18.8萬元的朱炳仁老師作品——熔銅壁畫:《鳥語花香》。

也正是這一瞬間,讓身為電商負責人的沈薇感受到了抖音的巨大能量。
從剛開始的試水心態,到現在的充滿信心,沈薇這樣總結做抖音所收獲的心得。
作為一家做銅藝術品的企業,作為非遺銅雕技藝傳承者,他們既肩負著弘揚產品文化的責任,又要創造商業效益讓事業發展得更好。
沒有抖音這樣的平臺,很難想象能做到這兩者有機結合。
在抖音,即便再小眾的內容也能找到自己的觀眾。他們通過制作短視頻傳播銅文化,又通過直播展示出售銅雕藝術品,實現了超高的轉化率和良好的正循環。
這正是抖音傳播傳統文化,助力非遺發展的初心。
05
2019年4月16日,抖音正式宣布推出“非遺合伙人”計劃,到目前已經是最大的非遺傳播平臺。
一個1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就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美、最真實、最吸引人的一面,呈現出來。

最重要的是,短視頻的制作門檻更低,傳播基礎又更為廣泛,更容易讓普通的手藝人享受到“信息紅利”。
就這樣,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實現了手拉手的發展,不再是現代消滅傳統,而是互相助力。
如今,作為抖音電商非遺好物代言人,朱炳仁希望通過自家的藝術創新,再加上互聯網平臺的科技助力,讓曾經遠離大眾生活的銅雕產品變得觸手可及,讓非遺文化有更多的生命力。

現代社會,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把傳統藝術束之高閣,無助于其保護發展,反而會加速其衰亡。
因為藝術不是高高在上,從來都是熱熱鬧鬧。
京劇名角贏得的喝彩鮮花、銅壺銅碗碰撞的叮叮當當、油紙傘承接雨水散開的涓涓細流,傳統文化從來不會從生活出走,而是頑強地陪伴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而實現這一切,不僅需要千千萬萬個匠人藝術家的堅守努力,更需要一個窗口,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藝術的價值和魅力。
因為藝術不是死的,不是櫥窗里的展示品,只有讓自己的作品走進千家萬戶,才能讓非遺文化活得好,走得遠。
匠人大師們的繼承創新,抖音這些互聯網平臺的助力,他們的有機融合證明了一個道理——靠自力更生,靠商業力量,靠廣大群眾的熱愛支持,傳統非遺文化不僅可以活得很好,而且將越來越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Copyright © 2014-2017 生活周刊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如果本站部分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您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對本站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投訴聯系:lianxi@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