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鄉愁”這一年復一年的話題如影相隨。這些天,微信朋友圈里常能讀到那些回到家鄉的朋友寫下的懷念鄉土的散文與隨筆。這些帶著情感的作品里,大多是對“逝去的美好”的留念,是對“山好水好人情好”的記憶。
流年也好,記憶也罷,或許都是無數人夢之念之的“鄉愁”。回到故鄉,那片曾經躍動著金色麥芒或稻穗的田地,如今已是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那座曾經鋪滿碧綠芳草的山嶺,回蕩著的機械轟鳴令人頭昏腦漲;那個曾經寧靜、閑適的小城,正在以爭分奪秒的姿態,把自己變成又一個“小上海”,甚至還未模仿到幾分都市的摩登現代,卻已沾染上了霧霾與擁堵的“現代病”。
當前,走在時代潮流中的億萬國人,正身處于十字路口。隨著城市的擴張,鄉愁者在都市和故鄉,長時間無法找到自己的理想身份;人與大都市有疏隔感,因為你不是這個都市的主人;人與故鄉又有疏隔感,因為這個故鄉可能不再認你為自己的鄉人。這種左右為難的角色,無形中讓人感到某種遺憾與惆悵不時襲來。
平時,許多人憤憤于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鴻溝,寄望“家”所在的那塊地方也能同步享受時代發展的紅利,但當家鄉沿著城鎮化的軌跡發生著變化時,又試圖留住“炊煙裊裊、雞鳴狗叫”的“桃園景色”。期待與心結,左右難舍。事實上,作家托馬斯·哈代就曾感嘆英國的城鎮化毀掉了鄉鎮的靜謐和鄉民的單純,強硬的現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導演雷伊也在后期電影中反思鄉村文化的衰敗。這樣的心結,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對未來城鎮化的評判。
時代潮流不可逆。記住鄉愁,并不是要抗拒城市、回避城鎮化。或許,“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讓現代與傳統比鄰而居、相映成趣,構筑融自然、文化和社會有機統一的空間整體,這才是人們理想中的“伊甸園”,才真正是城鎮化追尋的終極目標。完全照搬工業化的模式撤村并點、舊村改造,鄉村就會失去原有的韻味。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不少地方涌動著“返鄉創業”潮,年輕人用新的觀念活躍著鄉村,同時,老一輩又堅守著優秀的鄉土文化,兩者并行不悖、互相滋養。
“此心安處是吾鄉”。故鄉,永遠為夢想的綻放孕育土壤,永遠是心靈深處最溫暖的那一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