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范圍,緩慢釋放風險——
引導理財業務回歸資管本質
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體系,是去杠桿、擠泡沫,緩慢釋放表外理財風險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受影響最大的當屬中小銀行。對此,各家銀行應主動降低理財業務增速,提高自身資產管理水平,引導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本質。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一季度評估時,金融機構表外理財業務將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廣義信貸范圍。此舉意義何在?對銀行理財又會有哪些影響?
規模過大蘊含風險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體系,是去杠桿、擠泡沫,緩慢釋放表外理財風險的需要。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銀行業監管日趨嚴格,為優化監管指標、滿足監管要求,部分銀行開始將部分表內資產轉移至表外,實現“資產出表”。
恒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麗娟表示,以對企業放貸為例,在信貸規模限制下,銀行可以找信托公司為該企業設計一個信托計劃,然后用銀行理財資金去購買該計劃,實現對企業的放貸,進而“資產出表”。還有的將理財資金直接用于購買自身信貸資產,這種情況下,理財承接了表內的資產,脫離了資產管理業務的本質。
“這就是央行所說的‘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王麗娟認為,表外理財業務與表內信貸發揮著同樣的信用擴張作用,但卻游離在監管之外。
相關業內專家表示,雖然銀行表外理財業務對服務實體經濟、豐富融資模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過大的規模和過快的增速也蘊含著較大的風險。
納入MPA能否起到化解風險的作用?普益標準研究員丘劍軍表示,MPA是以金融業整體為監管對象,重點關注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彌補微觀監管缺失,是自上而下的監管。MPA所要達成的目標正是通過建立有效的資本約束機制,平衡資產擴張與資本水平,保證金融機構擁有足夠的風險損失吸收能力。在廣義信貸的約束下,有望合理引導表外理財規模增長,引導行業回歸資產管理本質。
中小銀行受到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據測算,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對不同類型銀行影響也不同。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3季度末,按目前常規的四大類型銀行來劃分,國有銀行委外占比最低為8.03%,股份制銀行委外占比9.73%,城市商業銀行委外占比為24.86%,農村金融機構委外占比高達49.68%。
在業內人士看來,區域性中小銀行因資金成本較高、資管專業人才缺乏等限制,要實現一定規模的跨越式擴張,只能加大與外部機構的合作力度,使得資產端的收益被迫讓渡出部分給外部機構,進而壓縮理財業務收益。同時,在品牌、網點數量、營銷隊伍及存量客戶類型上,中小銀行對于大型銀行處于相對劣勢地位,在這方面又必須讓渡出部分利益給投資者,以吸引負債端資金,使得理財收益被再次擠壓。
“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兩側收益擠壓,使得中小銀行只能通過做大理財業務規模,以‘薄利多銷’方式實現彎道超車。”丘劍軍表示,不過,隨著一季度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體系,銀行理財業務規模增速受限幾成定局,對于委外需求較高的城商行、農商行而言,理財業務規模增速被套上枷鎖,理財業務規模增速達到上限后,或面臨“薄利”之后無法多銷的困境。
提升資產管理水平
“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只是管控理財業務的一個舉措,銀監會等部門也在加大對理財產品的監管。從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監管部門通過限制增速、約束投向、計提風險準備金等措施,有意引導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本質。”王麗娟說。
在相關專家看來,這意味著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需要對現有理財業務作出相應調整。比如,放緩委外業務擴張,在理財業務規模上限的范圍內,通過提高自身資產管理水平提升理財業務收益,以及減少負債端的利差讓渡水平等。
“預計今年,委外業務高速增長的局面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穩步上升甚至短期內的規模萎縮。對于收益的讓渡,MPA也有一定的限制。MPA會就利率定價行為實行具體考查,特別是對不理性利率定價行為作出甄別和評估。”丘劍軍表示,在這種約束下,可以促進銀行提高自主定價能力和風控水平,約束非理性定價行為,避免惡性競爭,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王麗娟同樣指出,監管層目前正在主動壓降金融杠桿。因此,金融機構要積極配合監管部門,順勢而為,在理財業務領域,主動降低理財業務增速,不碰觸監管紅線。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更要做好縮減理財規模的準備,改變往日激進作風。
她表示,銀行也應探索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專司其職。“結合國內外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經驗,設立資產管理公司是實現代客理財資產和銀行自營資產隔離的有效途徑。資產管理子公司作為獨立法人機構,具有獨立的經營決策權、人財物資源配置權、獨立的考核及激勵機制,有助于與銀行自營業務的徹底分離,真正做到風險隔離,助推銀行理財業務回歸資產管理本質。”(本報記者 錢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