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韓家慧
留守少年除夕夜自殺,遺書直指父親的撫養和教育問題。打罵孩子非小事,避免悲劇重演,需要落實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機制,也需要加強家庭教育的引導。
除夕夜在國民記憶中是歡樂團圓的日子,可卻有人選擇在這一晚離開這個世界。據媒體報道,云南省鎮雄縣15歲初三學生小龍(化名)在1月27日晚喝農藥自殺。小龍在遺書中對爺爺奶奶的養育照料表示感激,并把自殺歸于父親總拿自己撒氣,給自己壓力,讓自己難過。
遺書讀來讓人揪心,也引發了網友討論。有網友稱,做父母不需要考試,總以為生了養了就偉大高尚,打罵是為孩子好,從沒理解感受過孩子的想法。也有網友稱,有些人的死是讓世人警醒,讓更多的同病相憐的人得到關注,得到更多的關愛。
去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按照這個標準,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平常由爺爺奶奶撫養,小龍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留守兒童。
首先,關愛保護留守兒童,要落實家庭監護主體責任,確保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監護照料、親情關愛和家庭溫暖。與同齡人相比,留守兒童在生理心理快速成長期,與父母聚少離多,更需要精神安慰和情感關懷。在此事件中,孩子覺得不死是在活受罪,父親的打罵逼得自己自殺。雖未單獨提及母親,但如果母親能及時勸阻并經常與孩子交流談心,開導寬慰,或許事不至此。
其次,關愛保護留守兒童需要落實救助保護機制。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責任,留守兒童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等情況,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調查確定屬實后,民政部門等相關機構應有針對性的安排心理疏導、行為矯治、法律服務等專業服務。親屬鄰居沒有及時報告也是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
最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雖然很多人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重大,但不少父母沒有把這種認識轉化成理智的教育行為,這種情況在農村更為嚴重。雖然當父母不需要持照上崗,但我們也有民法通則、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侵害。很多人都挨過父母的打罵,所以當了父母也覺得打罵孩子是讓孩子學乖懂事,是為孩子好。但是每個孩子的情感承受能力不同,一些孩子自尊心更強,更敏感,父母過激失當的打罵就會給孩子造成陰影,帶來不可逆的傷害。孩子與父母是平等的,把孩子當所有物,不高興就打,不僅要不得,更涉嫌違法。此事件是否屬于家庭暴力范疇還需調查,需要明確的是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普法宣傳還需進一步強化,打罵孩子非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