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25年8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4%,創下近半年來最大降幅。
(資料圖)
數字本身并不可怕,但它所映射出的經濟現實,卻值得我們高度警惕。物價下行可不是簡單的“買東西更便宜”,它是在提醒我們:消費動力不足,經濟內需依舊脆弱,有效需求不足的陰影并未遠去。
物價是經濟的“體溫表”。當CPI連續走弱,就像人體持續低燒甚至發冷,是一種乏力的狀態。
從細項看,消費品價格下降1.0%,服務價格上漲卻乏力,僅0.6%。這說明消費意愿正在萎縮,居民在“該花的錢”上斤斤計較,在“想花的錢”上猶豫不決。
換句話說,口袋里的錢花得越來越謹慎。
另外一個問題是,城鄉分化,繼續折射出結構性矛盾。
在數據細項中,城市CPI下降0.3%,農村下降0.6%。差距背后,是真實的城鄉鴻溝。
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更依賴食品,而食品價格下行直接拖累了整體指數;與此同時,農村收入增速本就放緩,消費能力更弱。
城市居民尚能在醫療、教育、旅游等領域維持支出,而農村則缺乏這種“支撐點”。這種分化如果持續,意味著未來經濟復蘇的基礎會更加不均衡。
在另一個數據中,工業價格探底,企業壓力未減。
PPI更值得關注。8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9%,雖然降幅收窄,但依舊處在負區間。購進價格更是下降4.0%,說明上游成本在降,而下游需求卻撐不起價格。
這對企業而言,還是之前一直未能走出的困境:賣不出好價錢,利潤被壓縮,投資意愿不足。工業品價格連續走弱,背后是市場需求的不足和企業信心的不足。
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句:PPI已經持續下降快三年了。
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還在繼續延伸。
拋開當下不說,“預期弱”這一點并未有明顯改善。如果消費者認為“明天會更便宜”,自然今天就不愿消費;如果企業預期“需求會更疲軟”,自然不會擴大生產。
最終,需求不足與價格下跌相互強化,形成惡性循環。
8月份的數據,正在逼近這一心理臨界點。CPI下滑,PPI探底,這一冷一熱兩張表,傳遞出同一個信號:經濟需要信心,需要真正的增長動力。
面對這樣的情況,政策發力,需要重在“精準”。
眼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在努力托底,但問題不在于有沒有政策,而在于政策是否觸及“癥結”。
——對居民而言,最關鍵的是收入、就業與社會保障。沒有穩定的收入預期,再多的消費鼓勵都是紙上談兵。
——對企業而言,最需要的是盈利空間和發展機會。如果市場沒有需求,單靠補貼和貸款也難以提振投資。
因此,政策要真正精準落地,既要托底就業、改善收入分配、提升社會保障質量,也要通過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創造新的需求和機會。
真正的關鍵,不是讓CPI回到正增長,而是讓居民敢花錢、企業敢投資、社會敢于對未來有信心。唯有如此,物價的回升才有堅實的現實基礎,而不是虛弱的技術反彈。
最后想說一句:還有一個懸念是,當家電國補的刺激結束后,這些數據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