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長白時評評論員 劉頌寒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打開手機,似乎總能輕易地陷入一場場情緒的漩渦。原生家庭的傷痛、職場的焦慮、性別對立的爭吵、地域歧視的攻擊……這些情緒像一張大網,將我們籠罩其中。在短視頻里看到一個個極端案例,被激進的觀點裹挾,被情緒的洪流推動,在不知不覺中,網絡空間成為了負面情緒的集散地,不僅導致了群體的對立,也極大消耗了人們的情緒。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網絡空間正成為我們重要的精神寄托。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機制下,系統精準捕捉著每一個用戶的興趣點和情緒波動。當我們對某個話題表現出關注,算法就會源源不斷地推送類似內容,形成一個自我強化的“信息繭房”。這種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放大了人性中的負面傾向。當一個普通的生活片段被貼上極端標簽,當個別現象被渲染成普遍問題,當理性討論被情緒化表達取代,網絡空間逐漸異化為一個情緒宣泄的場所。在這樣的環境下,原本可以理性討論的話題,往往演變成對立的戰場。極端觀點的出現,反映了人們在面對復雜社會問題時,選擇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回應。
網絡空間的情緒異化正在深刻影響著現實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家庭關系中,“原生家庭傷害”的故事,讓代際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在人際關系中,“物質女”“渣男”等標簽化思維讓信任變得更加稀缺。這些網絡空間的情緒,正逐步侵蝕著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溫情關系。當人們在網絡上頻繁接觸極端觀點,這些觀點會逐漸轉變為認知框架,影響著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這種認知偏差不僅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增加,還可能加劇社會對立。
面對這種困境,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網絡空間的價值定位。網絡不應該是一個情緒的垃圾場,而應該是一個促進理解、增進共識的平臺。這種轉變,需要平臺、用戶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為內容分發的把關人,平臺有責任優化算法推薦機制,建立更健康的內容生態,通過加強內容審核,抵制虛假夸大信息,推廣優質內容,以及建立更有效的用戶反饋機制,為用戶提供優質的內容。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提升媒介素養同樣重要。我們需要學會在信息過載的環境中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學會辨識信息的真實性,學會在不同觀點中尋找平衡點,而不是任由消極情緒隨意消耗自己的精神世界。
社會層面,我們需要建立更包容的公共話語空間,這需要我們超越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學會用更復雜的眼光看待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機構、媒體、社會組織都應該發揮積極作用。
網絡空間的情緒困局,本質上是技術發展與人性需求之間的一場博弈。在這個博弈中,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技術服務于人的精神需求,而不是為了流量不斷制造對立。這需要構建一個更有溫度的網絡空間,而不是任由垃圾情緒隨意擴散。畢竟,網絡是現實的延伸,而現實世界的美好,不應該被網絡空間的戾氣所遮蔽。
初審: 羅丹 復審: 孫曉云 終審: 張彥梅 吉網新聞熱線: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