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在長城上開展研學。 陳亮攝
這個秋天,京津冀地區研學旅游持續升溫,中小學生走進了“別樣課堂”。在廊坊,學生走進《紅樓夢》的夢境與太虛幻境對話;在張家口,孩子們穿上古裝化身商旅,重走張庫大道;在天津濱海新區,國家海洋博物館里孩子們親手觸摸海洋文明的脈搏。從經典文學到長城烽火,從蔚藍海洋到沉浸式劇場,研學旅游正以全新的方式,讓知識走出課本,讓文化可觸可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廊坊
13萬師生戲劇幻城品讀經典
“原來《紅樓夢》不只是名著與考題,還是能走進的夢境、能看見的十二金釵。”近日,北京交大附中高一年級學生在河北廊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完成研學后,在研學手冊上寫下這樣的感悟。截至2025年9月,這座以《紅樓夢》為藍本的文化藝術新地標,已接待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陳經綸中學、北京匯文中學、天津英華實驗學校等百余所學校超13萬名師生開展研學活動,憑借“沉浸式戲劇+藝術情境空間”的創新模式,成為華北地區中小學生研學的“必選項”。
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以“文學啟蒙,戲劇大眾”為價值核心,構建起21場沉浸式演出、108個情景空間的文化體驗場,為研學活動提供了“可觸摸、可感知、可參與”的獨特場景。不同于傳統課堂的文字講解,學生們在這里能在《有還無》劇場的水舞臺走進如夢似幻的“太虛幻境”,走進金陵十二釵跌宕起伏的命運;在《第三十五中學》劇場,走進1987年的高中課堂,走進不同年代里《紅樓夢》讀者的人生故事;還能在“也罷”“其文若何”等情境空間里,感受中式美學的留白寫意、花窗光影,直觀領悟寫意含蓄的東方審美精髓。
“我們把《紅樓夢》的‘讀’從紙面延伸到戲劇和空間,讓學生成為‘故事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只有紅樓夢研學項目負責人介紹,針對學生群體特別設計制作了《只有紅樓夢研學手冊》引導學生記錄劇情與感悟,《真亦假》劇場還開放“后臺體驗”,讓學生了解幕后的燈光、舞美、道具如何通力合作,形成一場演出。北京匯文中學語文老師崔雯在接受采訪時說:“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是很好的入口和啟蒙,孩子們能感受到《紅樓夢》其實離他們并不遙遠,他們正處在賈寶玉、林黛玉的年紀,通過戲劇觀演更能理解原著故事和人物心理。”
未來,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將進一步優化研學服務,聯合知名高校共同開發《紅樓夢》文化深度研學課程,并增設研學團體專屬觀演通道與研學戲劇專場,讓更多師生走進這座“活的紅樓夢博物館”。
張家口
長城主題研學啟發頭腦風暴
“同學們,你們知道大境門,可你們知道大境門東側這個‘西境門’怎么得名的嗎?它又有什么用處呢?”9月25日上午,來自張家口市明德路小學六年級的同學們,走進了張家口著名地標建筑——大境門,開啟了一趟探尋之旅。隨著講解老師的提問,大家陷入了思考。有的同學凝望著高高的城墻,試圖尋找出答案;有的同學撫摸著一塊塊歷經滄桑的灰磚,仿佛要和歷史來場時空對話;還有的同學相互討論起來,在一番頭腦風暴中碰撞出了火花。
“老板能不能便宜點,我可是張庫大道的常客。”“嗯……成交!”這時,同學們已轉場到了“大境門研學課堂”里,身穿古代商人長衫,沉浸式體驗著古代“商業談判”之道。這場研學活動,同學們扮得起勁,學得開心,直呼“我們好像穿越啦!太有意思了!”
從古代商貿中心到現代研學基地,大境門以新的姿態煥發出時代光彩。圍繞“長城”核心IP,大境門研學旅游基地目前打造出以《長城腳下,民族共興》為主線的30個學習單元,適配小學至高中全學段,涵蓋長城建筑智慧、明蒙貿易、軍事防御等核心內容。
“我們還有一些研學資源在進一步開發中,區域研學網絡也在日臻完善,下一步還將吸引北京、天津的中小學生前來深度研學。”該研學基地負責人,張家口建設發展旅游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孟繁濤充滿信心。
濱海新區
多措并舉推動海洋文化傳播
雙節期間,國家海洋博物館11個常設展覽正常開放,涵蓋海洋自然、海洋人文、海洋科技等主題,讓游客能在逛玩中收獲海洋知識。為了提升互動效果,國家海洋博物館還結合展覽特色,在多個臨時展廳策劃了主題打卡集章活動,觀眾可購買折頁參與集章,兌換精美文創禮品。在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藝術展,“古蜀國光知識挑戰賽”與三星堆公益講解也將帶領觀眾深入了解青銅縱目面具、金杖、神樹等三星堆核心文物的歷史背景和考古故事。
針對京津冀地區學生們的研學需求,國家海洋博物館近期推出“一場穿越古今的邂逅”“莫里斯的自然之美”“神奇的海洋動物在哪里”“尋找海洋民族”“風從海上來”等公益活動,讓游客在手工拓印、親子互動中,更好地了解海洋文化。“觀海博護藍海”公益講座則圍繞海洋生物習性、生態現狀及保護措施等開展科普教育,引導形成“人人關心海洋、人人保護海洋”的社會共識,推動海洋文化傳播和生態環保意識提升。
關鍵詞: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