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起源在古籍中是如何記載的?“月餅”這一名稱最早記載于何時?古代人是怎么過中秋的……近日日,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春妮與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通過抖音直播,向網友們普及古籍里的中秋知識。
據悉,這場直播活動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國家圖書館作為指導單位,字節跳動公益主辦,希望在中秋佳節來臨前,帶領網友通過古籍“穿回”古代,了解中秋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傳承,從而讓更多人喜歡古籍,了解古籍保護的重要性。

在直播中,張志清講解了不少與中秋有關的知識。他說,在我國古代早期有不少與月亮相關的神話傳說,像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故事都膾炙人口;上古時期也有類似拜月等活動。到了唐朝,中秋節成為全國性節日。月餅作為中秋節令食品,出現在明朝;因為是祭祀圓月,做成了圓形,也被稱為“團圓餅”。
“有關中秋和中秋節的神話傳說、起源發展、時代地域特點、民俗風尚、名人軼事都記載在古籍里。通過古籍,我們還能直觀知道,古代人怎么過中秋。”張志清舉例說,南宋《東京夢華錄》卷八“中秋”條下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從中可以看到北宋中秋節的盛況,“借助古籍,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穿越。”
“不僅中秋,我們今天的很多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人文思想等,也都是通過古籍傳下來的。”張志清表示,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魂器,只有更多人參與保護古籍,了解古籍里的知識,中華文脈才能更好地延續。

當天的直播間還展示了由字節跳動公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百年老字號五芳齋共同推出的限量版古籍月餅禮盒。禮盒以《永樂大典》“湖”字冊為主題,不僅包含口味多樣的月餅,還有《永樂大典》“湖”字冊主題拼圖。“我們希望大家能夠邊吃月餅,邊體驗古籍修復,理解古籍修復的重要性。”

此外,國家圖書館基于《食物本草》等珍貴古籍開發的文創產品也被帶到了直播間,讓大家不僅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也感受到了古籍之美。

據字節跳動公益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晚直播,不少網友都留言說“學到很多知識”,“這就是我們舉辦這場直播的目的,也是我們推出古籍保護項目意義。”
當晚,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相關負責人還為春妮頒發了“古籍守護人”證書。“尋找古籍守護人”是字節跳動公益發起的古籍活化活動,旨在招募創作者通過說書、繪畫、復原美食等不同的形式,普及古籍知識、演繹古籍內容,讓古籍鮮活起來。
據了解,今年6月17日,北京字節跳動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聯合成立的“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在國家圖書館正式啟動,初期啟動資金人民幣1000萬元,將在未來1-2年內,重點修復包括《永樂大典》“湖”字冊在內的100冊件珍貴古籍,培養100位古籍修復專業人才,并開展古籍數字化、活化工作。
Copyright © 2014-2017 生活周刊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如果本站部分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您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對本站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投訴聯系:lianxi@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