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不確定的年代,依然有人一輩子專做一件事。
45歲的李銳,從學校畢業后進入鄂爾多斯博物館(現為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工作,至今已經23年。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他從事過的唯一一份工作。
他從小對歷史有著濃厚興趣,大學讀歷史學專業,以進入博物館上班為職業目標。進入博物館后,這些年,他做過文物征集與鑒定,參與過文創產品開發,見證了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發展和變化。期間,他也從文物商店經理晉升至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常務副院長。
雖然這輩子只從事過這一份工作,但李銳絲毫不覺得枯燥。在他心里,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會客廳,里面的文物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他這樣的文博人,則是文物的“守護者”。
李銳希望能守護好這些文物,而他認為,守護的第一步,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
01 守護者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有一處造型獨特的建筑,古銅色金屬外表,形狀像一塊飽經風霜的巨大磐石,象征著草原兒女如磐石般的堅毅精神。
這座建筑便是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目前國內綜合面積較大的地級市博物館。每天,有上千位游客慕名而來。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受訪者提供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館藏文物共有34435件,包括古代文物、近現代文物以及藝術珍品。其中最古老的展品,是河套人頭骨化石,距今約有14萬年。每件文物被展出時,都會完整地標注著它的學名與歷史背景。
不少來到此地的游客,會在一套鑲貝殼金冠飾前駐足良久,或細細凝望,或拍照留念,無人不贊嘆其做工精美。這套鑲貝殼金冠飾是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由頭飾、耳墜、項飾組成。冠飾上鑲嵌著松石、白玉、海貝以及黃金,華美奪目,不難想象佩戴者生前的財富與地位。
考古學界判斷這套鑲貝殼金冠飾為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所有,又稱“匈奴金鳳冠”。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早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冠飾。

鑲貝殼金冠飾,受訪者提供
這也是李銳非常喜歡的一件展品。金冠飾的主體風格受中原文化影響,上面的動物紋飾保留北方游牧文化特征,冠飾上的琉璃珠和琥珀珠盛產于中亞地區,制作工藝上又有西方古文明的影子。在李銳眼中,這套冠飾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其華麗外表,而是在它體現出的文化包容性。
李銳向來喜歡研究文物。他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文化系統的工作人員,父親曾在博物館工作。小時候,李銳放學后經常到博物館玩耍,每逢假期,也會跟著父母探訪古跡遺址。四五歲時,他就曾跟隨父母下鄉去做文物普查。
他曾和有著相似經歷的朋友開玩笑:“我們這也算是‘博二代’,文博人的后代。”
李銳上學時的歷史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填報志愿時,他填的專業也與歷史相關。畢業后,他進入鄂爾多斯博物館(現合并為鄂爾多斯市博物院),期間他曾求學深造,離開過幾年。但在畢業后,他依然選擇回到這里。

李銳(左一),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剛開始,他在鄂爾多斯博物館下屬的文物商店工作,負責文物征集、鑒定及保護。2011年,他被任命為博物館副館長。如今,他已經是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常務副院長,負責陳列展館、社會教育,以及參與文創產品研發等多項工作。
他見證了鄂爾多斯博物館的發展與變化。第一次變化發生在2005年,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鄂爾多斯博物館計劃開發文創產品。那時,博物館沒有專職的研發人員,同事們圍坐在桌前,共同探討如何開發文創產品,究竟是該簡單地仿制文物外表,還是提煉文物元素,創造出全新產品?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文創產品“金冠·臥香爐”
李銳至今對那個場景依然印象深刻,同事們聊得熱火朝天,不同的思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所有人都在為同一個目標付出努力。
第二次重要變化發生在2021年。鄂爾多斯博物館、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以及鄂爾多斯市革命歷史博物館三館合并,正式組建為鄂爾多斯市博物院。
而最近一次發生的變化,則是在博物院成立不久后,他們開始探索互聯網渠道,研究該如何借助新的技術力量和新的渠道,讓沒來過鄂爾多斯的人,也能感受到鄂爾多斯博物院的文化魅力。
種種變化下,李銳發現,來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游客越來越多了。其中大多游客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逛博物館,似乎正在成為年輕人文藝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02 連接感
但在不少人眼里,博物館依然代表著凝重、嚴肅、有距離感。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屬于地級市博物館,博物院內展品較為小眾。如何讓較為小眾的北方游牧文化走向大眾?這是李銳和他的同事們一直探究的問題。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博物院自主打造了“文物里的中國·黃河篇”短視頻IP,配上簡短精煉的文案,講述博物院代表性文物的外觀、特色以及背后的歷史故事。
同時,他們通過自主設計、委托設計等多種形式,開發了近220款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文創產品。他們還與鄂爾多斯機場合作,在機場開設博物院文創店,讓每一個進入鄂爾多斯的人,第一眼就能看到這些文創產品。
但在疫情期間,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閉館時間增多,游客人數大幅減少,從每年50-60萬游客,減少至不到10萬游客。
如何讓不方便出行的游客,也能感受到文物的魅力?于是,李銳和他的同事們想到了抖音。“用抖音的人很多,我們希望能借此讓更多人知道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存在。”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文創店,抖音截圖
2021年3月,鄂爾多斯市博物院開通抖音賬號@鄂爾多斯市博物院文創店。他們拍攝的第一條視頻是代表性文創產品“草原瑰寶-香臺”,香臺外形與博物院相似,復古黃銅材質,神似祥云,煙霧繚繞,配上簡單的剪輯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看上去頗有禪意。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抖音賬號,由博物院文創團隊的三五個年輕人共同運營,在此之前,他們沒有拍攝抖音的經驗,每個人都需要從頭學習拍攝和剪輯。
看似簡短的視頻,拍攝過程卻并不簡單,“拍什么吸引眼球?怎么拍更有新意?同時還要讓內容保持深度不媚俗”。有文化,有深度,不媚俗,是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創作視頻時的標準和底線。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發的抖音短視頻
剛入駐抖音時,鄂爾多斯市博物院賬號的粉絲很少,發出一條視頻,往往只有零星幾個粉絲回復。能不能通過抖音,讓更多人了解到博物院,李銳和同事們心里沒有底。
他安慰團隊里的年輕人,要學會心情愉快地工作,千萬不要有壓力。好在堅持拍攝兩個月,賬號的瀏覽量和粉絲量逐漸好轉,對鄂爾多斯歷史文化感興趣的粉絲,開始關注他們。
李銳稱,在運營抖音方面,他們仍處于探索階段。探索的過程中,他常和博物院的年輕人交流。他不做“拍板者”,而是和同事們共同進行“頭腦風暴”,接納彼此的建議。
他偶爾會想起十八年前博物院討論文創開發時的場景,同樣是一群人圍坐在桌前熱熱鬧鬧地討論。當年開發文創產品,與如今運營抖音賬號,有相似之處:同樣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大家齊心協力地做同一件事。
在團隊共同的努力下,這些短視頻獲得了不錯的反饋,粉絲們在視頻評論區下留言,“哇,這是好東西!”“牡丹紋剔花瓶太美了,去鄂爾多斯旅游時一定要去博物院看看。”

粉絲們在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發布的視頻下留言
在手機屏幕的另一邊,身處千里之外的粉絲們,似乎與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產生了某種連接感。不少粉絲會在視頻下方催更,還建議他們開直播,有更多時間講文物故事。
03 讓文物“活”起來
翻看鄂爾多斯市博物院早期發布的抖音視頻,留言區有種最常見的聲音:粉絲們會主動請求博物院在抖音上開店,將有特色的文創產品搬到線上。
李銳看過不少這類留言,但博物院人手不多,又沒有運營抖音店鋪的經驗,他有些猶豫。博物院內部討論幾次后,2022年年底,他們才正式開通抖音店鋪。
除了滿足粉絲需求外,博物院一直在探索能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而讓文物“活”起來,最直接的方式,或許就是做成文創產品,讓感興趣的人能夠帶回家。
在抖音開店,對于李銳和他的同事們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戰。開始,他們不知道什么是“精選聯盟”,也不知道該怎么聯系達人帶貨,“我們是第一次接觸,遇到了一些問題。不過,出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大家齊心協力各自分工學習,問題也就慢慢解決了。”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抖音店鋪里,有29款文創產品,包括盲盒香氛蠟燭、冰箱貼、保溫杯等等。這是文創團隊從近220款文創中精心挑選的產品。“我們想把最實用的文創產品放到抖音電商上,大家買回去后,不僅能欣賞,也能實實在在地用上。”

發現之旅-盲盒香氛蠟燭,燃燒完會浮現青銅飾件
店里最受歡迎的是“發現之旅-盲盒香氛蠟燭”,當蠟燭燃燒殆盡,會浮現出不同的青銅飾件。蠟燭燃燒的過程,如同考古工作者在挖掘文物,能體會到發現珍寶時的驚喜。
同樣受歡迎的還有鄂爾多斯青銅刀劍優盤,它有著“青銅刀劍”的外表,打開后卻是精致小巧的電腦優盤,有種歷史與現代的碰撞感。

鄂爾多斯青銅刀劍優盤,鄂爾多斯市博物院文創
李銳稱,文創產品不同于普通產品,有內容,有故事,凝聚著當地的歷史文化。他和同事們想通過這些文創產品,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鄂爾多斯的文化底蘊。
去年底,受抖音電商“看見手藝計劃”邀請,鄂爾多斯市博物院參與了中國文物報社聯合抖音電商舉辦的“文創年貨節·博物館里過新年”活動,通過講解歷史文化、銷售博物館文創商品,讓更多人體驗在博物館里過大年的節日氣氛。
李銳和同事們收到邀約后高興極了。他們準備了“博物館里過新年”系列短視頻,嘗試了達人帶貨直播,還舉辦了“長城兩邊是故鄉”展覽。

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為“博物館里過新年”活動拍攝的視頻截圖
有一位坐輪椅的女士帶著孩子來感謝博物院工作人員,她說活動舉辦得非常精彩,讓他們一家人過了個更有年味兒的春節;還有粉絲不遠萬里來到博物院,稱自己從抖音上看到視頻后,一直想來看看真實的鄂爾多斯。
“文創年貨節·博物館里過新年”活動中,銷量最好的是盲盒香氛蠟燭,有網友收到貨后特意過來評論:“產品精致,香味清新,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還催促他們多上架些文創產品,下次還會買。
“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在博物館遇見美好生活·博物館文創新品推廣周”在抖音上線。這次的活動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文物報社、抖音集團主辦,抖音電商、文博在線承辦,將邀請全國62家博物館帶來千款文創產品。
上次的活動有著不錯的反響,也給了李銳和同事們信心。這一次,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第一時間報了名。他們希望借助這個活動,釋放出文創產品獨特的吸引力,也能讓感興趣的粉絲,隨時能把珍貴的“館藏文物”帶回家。

他們做了充足準備,找專業攝影團隊,錄制十多個文創相關的短視頻,預計開展至少三場直播。從院長到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所有人都投入到這場活動中。他們最看好“福鹿生花”系列文創,“福鹿生花”的圖案源自館藏文物西夏牡丹紋褐釉剔花瓶,提取了福鹿、牡丹紋飾圖案,結合馬蘭花元素,寓意“富貴福祿”。

“福鹿生花”系列文創產品
“福鹿生花”系列文創產品,寓意吉祥,外觀精美,其中包括筆記本、保溫杯、冰箱貼等產品,博物院辦公室里幾乎人手一個口袋保溫杯。李銳對這個系列的文創很有信心,“大家看到后肯定也會喜歡”。
對李銳而言,讓更多人了解鄂爾多斯市博物院,了解這些珍貴的文物,以及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是他前二十多年堅持做的事,也是他未來的努力方向。

李銳坐在辦公室里看資料
如今,他45歲了,比起剛進入博物館時,少了幾分青澀,性格逐漸沉穩,但始終不變的是他對博物館以及這些文物的熱愛。
閑暇時,李銳會像一個普通游客那樣,認真地逛完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的所有場館。隨著不斷地欣賞與思考,他對這些文物的情感越來越深。每當駐足在博物院的展品前,他像是跨越了千萬年光陰,與這些古老的文物進行了一次次深入的對話。他希望這場對話不僅局限于他和守護了23年的“它們”之間,而是流淌進每個中國人的心底。
關鍵詞:
Copyright © 2014-2017 生活周刊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如果本站部分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您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對本站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投訴聯系:lianxi@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