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能駕駛芯片賽道的資本狂歡中,地平線正以“融資-燒錢-再融資”的激進姿態,上演著一場看似壯烈卻暗藏危機的生存游戲。
2024年10月港股IPO募資58.7億港元,2025年6月配股融資46.7億港元,同年9月再以每股9.99港元配售募資約58億元——短短一年間,這家國產智駕芯片企業狂攬155億元資金,卻難掩持續擴大的虧損黑洞與日益嚴峻的生存挑戰。
地平線芯片看似“高舉高打”的發展路徑,實則是技術壁壘不足、商業化能力缺失、客戶依賴癥深重下的被動掙扎,所謂的“智駕豪賭”,更像是一場缺乏退路的風險博弈。
如今,它又一腳踩進了Robotaxi的“陷阱”,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飲鴆止渴”。
一、高增長幻象下的虧損泥潭
地平線的財務報表,充斥著“增收不增利”的刺眼反差,155億元募資的“輸血”,僅能勉強延緩其陷入更深虧損泥潭的速度。
2024年,公司營收23.84億元,同比增長53.6%,毛利率看似維持在77.3%的高位,但扣非凈虧損卻高達23.3億元;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幅進一步擴大至67.6%,達15.67億元,可經調整經營虧損同比激增34.9%,攀升至11.11億元,上半年整體虧損更是飆升至52.33億元,四年半累計虧損已超200億元。
虧損的核心推手,是脫離營收支撐的“激進式研發”。
2025年上半年,地平線研發開支飆升至23億元,同比增長62%,相當于每天要燒掉1260萬元研發費,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高達147%——這意味著公司每實現1元營收,就要投入1.47元用于研發,這種“投入遠超產出”的模式,完全依賴外部融資維系,毫無可持續性。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盈利能力還在持續惡化:受汽車產品解決方案成本同比暴漲226.7%的拖累,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80.5%驟降至67.1%,核心業務盈利空間被大幅擠壓,陷入“越研發越虧損,越虧損越依賴融資”的死循環。
而地平線賬面看似充裕的資金,也難掩其“錢荒”本質。
截至2025年6月,公司IPO及6月配售的未動用資金超80億港元,但這部分資金本質是“保命錢”,若扣除持續失血的虧損與研發投入,僅能支撐約18個月運營。此次再融58億元,名為“拓展海外與Robotaxi業務”,實則是為填補現金流缺口,避免因資金鏈斷裂退出賽道。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財務模式,一旦遭遇資本市場降溫或行業周期波動,極易引發流動性危機。
二、技術壁壘名不副實
作為一家以“技術突圍”為標簽的硬科技企業,地平線在核心技術領域的表現,與其募資規模和行業聲量嚴重不符,與英偉達、高通等國際巨頭的技術代差正持續擴大,所謂的“技術護城河”更像是自欺欺人的幻象。
從核心產品制程與算力來看,地平線已明顯落后于行業第一梯隊。目前,英偉達最新智駕芯片已采用4nm制程,而地平線的主力產品仍停留在7nm階段,制程差距直接導致其芯片在能耗、性能密度上處于劣勢。以算力為例,地平線旗艦產品征程5芯片的算力僅為128TOPS,不足英偉達Orin芯片(200TOPS以上)的一半,更無法與英偉達新一代PSin芯片相提并論。
在中高階自動駕駛對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的當下,這種算力差距意味著地平線的產品難以支撐L4級及以上智駕功能的大規模落地,只能在L2-L3級市場的中低端領域掙扎。
更關鍵的是,地平線所謂的“算法優化彌補硬件短板”策略,并未形成真正的技術壁壘。其宣稱“針對中國復雜路況訓練的模型,實際應用表現不輸國際巨頭”,但本質上是在硬件性能不足的情況下,通過犧牲部分泛化能力換取特定場景的適配性,這種“本土化優化”難以復制到全球市場,也無法應對未來智駕場景的多元化需求。反觀英偉達,不僅在硬件上保持領先,更通過CUDA生態構建了從芯片到算法、從開發工具到場景應用的完整體系,地平線在生態建設上的滯后,使其即便在國內市場也難以形成長期競爭力。
此外,地平線的技術研發還存在“重投入、輕轉化”的問題。
過去數年,公司燒掉上百億研發費用,僅實現從14nm到7nm的制程突破,而同期英偉達已完成從12nm到4nm的兩次制程迭代,研發效率差距顯著。這種低效的研發轉化,不僅無法縮小技術代差,反而加劇了財務負擔,使其在技術競爭中陷入“追不上、甩不掉”的被動局面。
三、基本盤動搖難守
地平線看似“覆蓋27家車廠、超300款車型”的客戶版圖,實則是建立在“深度綁定頭部客戶、收入結構單一”的脆弱基礎上,而核心客戶的“自立門戶”,正不斷動搖其生存基本盤,所謂的“生態圈”更像是隨時可能崩塌的空中樓閣。
數據顯示,2024年地平線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逾七成,2025年這一比例進一步攀升至77.9%,客戶集中度遠超行業合理水平(通常不超過50%)。這種過度依賴頭部客戶的收入結構,使其議價能力被嚴重削弱,更面臨客戶“叛逃”的巨大風險。比亞迪作為地平線的核心客戶之一,已明確轉向“地平線芯片+自研算法”模式,逐步減少對地平線的技術依賴;理想汽車自研的M100智駕芯片已進入路測階段,計劃未來實現自主替代;蔚來、吉利等頭部車企也紛紛加碼自研芯片——當核心客戶紛紛開啟“去依賴化”進程,地平線的訂單穩定性與市場份額將面臨嚴峻挑戰。
更值得批判的是,地平線試圖通過“資本聯姻”綁定客戶的策略,不僅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加劇了自身的被動性。
為緩解車企客戶流失的焦慮,地平線與多家車企成立合資公司、交叉持股,這種“嫁兒子女兒式”的綁定,看似構建了“生態圈”,實則是將自身命運與客戶深度捆綁,喪失了技術迭代與產品定價的主動權。一旦客戶戰略調整或自研芯片落地,地平線前期投入的生態建設成本將血本無歸,這種“以資本換訂單”的模式,本質是缺乏核心競爭力下的無奈之舉,而非可持續的商業邏輯。
Robotaxi押注風險失控:風口還是無底洞?
在核心業務尚未盈利、技術代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地平線將58億募資的部分資金投入Robotaxi領域,試圖“押注未來”,但這一決策缺乏對行業現實的理性判斷,更像是一場風險失控的“豪賭”,大概率淪為又一個燒錢無底洞。
從行業現狀來看,Robotaxi商業化仍處于“喊了8年卻無實質性突破”的尷尬階段。盡管特斯拉在德州開跑Robotaxi、國內也有嘗試,但這些嘗試均局限于特定區域、特定場景,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更未出現盈利企業。
目前,行業對Robotaxi技術拐點的判斷仍無共識,監管層也頻頻提示智能駕駛風險,地平線在此時押注Robotaxi,無異于“在迷霧中狂奔”,其投入的資金極有可能因技術瓶頸、監管限制、商業模式不清晰而打水漂。
更關鍵的是,地平線在Robotaxi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
Robotaxi對芯片算力、算法泛化能力、場景適配性的要求遠高于普通智駕場景,而地平線在這些領域本就處于劣勢。即便其投入資金研發,也難以在短期內突破技術瓶頸。這
種“以己之短攻人之長”的策略,不僅無法打開新的增長空間,反而會分散核心業務的研發資源,加劇整體經營風險。
結語:豪賭難成出路
地平線一年三融155億的激進動作,看似是對智駕賽道的堅定押注,實則是技術、商業、客戶三重壓力下的被動求生。
地平線“燒錢換增長”的模式缺乏可持續性,“技術突圍”的口號難掩代差擴大的現實,“客戶綁定”的策略未能阻止基本盤動搖,“Robotaxi押注”更像是風險失控的冒險。
在智能駕駛芯片這個高投入、長周期、強壁壘的行業,資本輸血只能解一時之困,真正的競爭力源于技術突破、商業化效率與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地平線若不能盡快扭轉“重融資、輕轉化,重投入、輕盈利”的發展路徑,正視與國際巨頭的差距,解決客戶依賴與盈利難題,即便再融百億資金,也難以逃脫“從資本寵兒淪為行業棄子”的命運。
脫離商業本質的“豪賭”終難成出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