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基,改善民生必須切實做到教育優先發展。 昨日,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日前“出爐”,未來,我省將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改革發展,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學前教育:
“入園難”問題基本解決
“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加快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優化幼兒園布局結構,重點解決農村貧困地區、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前教育資源短缺和城鎮及城鄉接合部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不足問題。著力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優先辦成公辦幼兒園,每個鄉鎮辦好1~2所標準化公辦中心園,加大村級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逐步實現人口集中的大村獨立辦園,小村設分園或聯合辦園。
到2020年,全省在園幼兒達到450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0%,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共同發展,條件規范、形式多樣、布局合理、師資優良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入園難”問題基本解決。
義務教育:
95%以上縣(市)區實現城鄉均衡
我省要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進程,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和“兩免一補”政策城鄉全覆蓋,基本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同時,大力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鼓勵開展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資源共享等區域性改革實驗,推廣集團化辦校、對口幫扶、委托管理、學區制管理、九年一貫制學校等,整體提升均衡發展水平。
針對農村,著力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到2018年底,全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達到“20條底線”要求,滿足學校教學和生活基本需要。針對城鎮,實施擴充城鎮義務教育資源五年計劃,新改擴建一批城鎮中小學校,著力解決城鎮中小學入學難、大班額問題,消除超大班額,大班額的比例明顯下降。
到2020年,全省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95%以上縣(市)區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高中教育:
啟動河南科技“豫英”人才計劃
我省將推動普通高中學校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尊重學校主體地位,激發學校首創精神,科學定位發展方向,以創新培養模式為重點,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引導推動全省普通高中學校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
“十三五”期間,我省計劃啟動實施河南省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豫英計劃),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途徑。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試辦一批綜合性高中,完善課程實施、學籍管理、考試招生等方面支持政策,實行普職融通。到2020年,全省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2%。
職業教育:
探索“引校進廠、前店后校”
按照計劃,到2020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5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130萬人。職業教育結構更加優化,職業院校調整到500所左右,重點建設10所左右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100所左右品牌示范職業院校和200所左右特色職業院校。
我省將推動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圍繞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集中力量辦好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群),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設置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推動產業集聚區與骨干職業院校協同育人,探索引校進廠、引廠進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體化的合作形式,大力推廣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現代學徒制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
高等教育:
重點打造2~3所高水平大學
我省將建立普通高校新型分類體系。實施普通高校分類發展計劃,重點建設2~3所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瞄準當代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積極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支撐科技、產業和社會各領域創新發展。提升特色骨干大學辦學水平,重點建設7~10所特色骨干大學;重點建設10所左右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院校。
到2020年,全省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1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預期達到50%。高校布局更加優化,分類體系更加科學,國內一流大學建設取得階段性突破,重點建設一批一流學科和科技創新平臺,產出一批重大知識和科技創新成果。
2020年:
基本建成終身教育體系
“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加速構建終身教育體制機制,推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建立覆蓋全省的社區教育網絡;鼓勵全社會力量參與老年教育,重點擴大基層與農村的老年教育供給;建設河南開放大學,搭建開放、共享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平臺,努力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為社會成員提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高質量的教育和學習服務;建設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搭建學習成果認定和學分轉換平臺。
到2020年,全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各類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互銜接溝通的終身學習“立交橋”基本建成。
(記者 王紅)
Copyright © 2014-2017 生活周刊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如果本站部分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您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對本站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投訴聯系:lianxi@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