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孫翔峰 馬靜
當前,上證指數站上3700點,權益類基金銷售出現全面回暖。
某券商向記者反饋,7月份,公司在普通機構與個人方面的代銷效率增長超過50%,權益型指數基金的增長尤其迅猛,環比增逾300%。
(資料圖片)
這并非孤例。近日,記者在對多家券商營業部的采訪中也了解到,指數基金已成為投資者布局本輪行情的核心“武器”。
投資者緣何對指數基金偏愛有加?
首先,指數基金是分散投資的利器,投資于一籃子股票,涵蓋了多個行業或者公司。即使某一只股票或者某一行業“爆雷”,對基金凈值的影響也有限。
其次,指數基金還擁有極高的業績透明度。投資者只需關注對應的指數,便能對基金的表現心中有數,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復雜的基金持倉和投資策略,更不用過度關注基金經理的突然變更或花邊新聞。
從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普通投資者增配指數基金顯然是更好的選擇。投資大師巴菲特也多次建議普通投資者選擇寬基指數基金,稱其“能以最低成本分享經濟增長紅利,長期收益遠超多數專業投資者”。因此,更多資金投向指數基金,不僅有利于投資者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也有利于資本市場資金結構優化,為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毫無疑問,投資者明顯轉向指數基金不是憑空發生的,這離不開包括券商等機構過去幾年不遺余力進行的投資者教育和產品推廣。當然,我們也不難發現,目前不少券商仍將指數基金定位于代銷產品的初級階段。因此,券商要進一步強化財富管理轉型,加強對指數基金相關業務的投入顯然很有必要。
從這點上看,券商仍需繼續強化思維轉型,認識到指數基金在普通投資者資產配置中的戰略價值,將指數基金作為帶動投資者從“交易思維”向“配置思維”轉變的重要抓手?;诖?,券商可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和期限,合理定制資產配置方案,實現居民資產長期的保值增值。換句話說,券商也要愿意“賺慢錢”甚至“賺小錢”,將有利于居民財富增值的事情長期來做。
同時,券商還要強化專業能力建設。市場上的指數基金數量日益增多,產品同質化也不容忽視,因此券商需要建立起高效的指數基金篩選體系。例如,對于跟蹤誤差過大的指數基金,要謹慎推薦;而規模過小的指數基金,因為存在清盤風險,也需重點預警。投資者購買指數基金后,并不意味著券商就能一勞永逸。如何幫助投資者把握市場變化,尋找戰略性的配置機遇,為投資者提供更有利的配置策略,解決這些問題也是對券商能力的有效考驗。
另外,員工培養也是券商擴展指數基金業務的重要一環,因為一線員工是連接券商與投資者的核心紐帶。過去幾年,主動權益基金規模大爆發,但不少一線銷售人員對于基本的投資理念缺乏理解,缺少對市場的敬畏,容易受到市場情緒的裹挾,往往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也難以做到理性、客觀。因此,券商需要真正下力氣強化員工的認知能力與實戰能力,推動一線人員從銷售話術的復讀機,轉變為能用價值投資邏輯服務客戶的踐行者。當然,券商也要重構員工考核機制,將“以客戶長期收益為導向”嵌入考核全流程,強化長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