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下:第三屆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創作工坊的“米讀”時段(鄉野調研)已結束,來自7所高校的10個創作團隊帶著對酉水河、花田里的感知、記憶與體驗回到創作營基地——河灣村。以“米讀”階段的調研成果為基礎,讓藝術作為一種“耕讀”的新方式,打破與生活邊界,完成作品觀念生成與草圖、并根據策展團隊的提議深化方案,讓中國式的公共藝術生長在鄉村。同時,這也標志著本次藝術季的“藝耕”時段正式開始。

(執行策展人曾令香帶領創作營成員進行方案推演)
本次藝術季的“藝耕”時段經歷了數輪組內及大組集體頭腦風暴后,并根據各組調研成果、意向選題及創作方向等與策展團隊和村支兩委及村民開展調研交流討論會,聽取反饋后進行數次方案推演,形成2-3個方向,共計3-6個方案草圖,最終根據策展團隊反饋意見確定方案創作方向并進行深化形成最終方案效果圖。提報學委會方案評議后選出10件將會實際落地酉陽酉水河鎮河灣村、花田鄉中心村的藝術作品方案。經策展團隊介紹,獲選作品方案預計十月初對外發布。
執行策展人曾令香同時介紹到,本屆藝術季的“米讀”到“藝耕”的創作方案,旨在以“向西看”的藝術機制為背景的時代,在單極化、單向度的藝術審美標準令人趨之若鶩的今天,擺脫拿來主義或理論照搬的險境,從在地出發、從現實出發、從時代命題出發,以“米讀”為基礎,“藝耕”讓中國式的公共藝術真正投射出中國鄉村日常生活、長在鄉村,長在老百姓心里。

(來自重慶師范大學的藝術觀察員(左一)與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兩位藝術家展開方案交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