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行業足夠龐大時,國家標準的變化勢必激起更大影響。作用比起榔頭,更像箭頭。目的不單是為了劃定紅線、淘汰劣品,更是驗證并強調潮水該涌往何處,將行業推去正確的方向。
奶粉行業已經見證過國家標準變化的力量:2010年國標調整,迅速出清了約70%的雜牌奶粉,國產奶粉由此踏進高質量發展期。
如今,新的挑戰又來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國標將于2023年2月22日正式實施,標準更細致、營養素配比更精準、原料要求更嚴格。
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研究員賴建強始終關注,“奶粉新國標中,最重要的特點是增加了‘中國方案’,更貼近中國孩子的需求”。
這也是億萬中國父母的共同愿望。
但這意味著所有乳企必須再次面對嚴苛考驗。標準里的每一處變化,不只與奶粉的配方設計有關,同時衡量企業是否具備強大的研發能力和扎實的供應體系。一罐奶粉的品質,要求乳企對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全面把控,任何環節都不可松懈,每一處都緊要。
局內人已聽到發令槍響,一場新的競速跑開始了。
01 挑戰“量身定制”
行業已經達成了共識,這是一份“史上最嚴”的奶粉新國標。
修訂標準就耗費了五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營養行動中心主任劉愛東基本參與了整個過程,他評價,修訂中,一方面繼續嚴格控制安全指標,一方面突出強調了產品的營養性。在科學基礎上,綜合考慮了我國國情、生產工藝現狀、市售產品營養素情況等,也參考了國際做法、經驗,充分體現了科學性、合理性和規范性。
相較2010版標準,新國標對乳企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更精細。新國標對營養素含量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調整,使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的上下限更加明確。
調整的核心,是為了“更適合中國寶寶的需求”。
新國標中的種種變化,向行業傳遞著一個信號:中國的嬰配粉,應該為中國孩子“量身定做”,終極目標是,最大程度地接近中國母乳,因為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
但國內的母乳研究相比歐洲起步晚200年。北京大學醫學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教授許雅君在母乳研究中探索多年,每一步都“非常艱巨”。單是收集乳汁,已經耗時耗力,“想象一下,如何保證媽媽們定時定點提供定量的乳汁?”要追趕研究步伐,任務更是艱巨。
而乳企要做這件事,要下的全都是苦功夫,時間長、成本高,且異常艱難。
但飛鶴決心要做這件事。理由很樸素,“一罐奶粉始終連著億萬媽媽,連著萬千家庭,連著祖國的未來”。
這條路一走就是13年。從2009年開始,飛鶴開始系統進行中國母乳研究,通過承接“國家863計劃”等重大項目,長時間、跨地域地努力讓飛鶴積攢了豐富的樣本量,其“中國母乳數據庫”已覆蓋全國27個省份,樣本量接近2萬個。

付出終于換回了成果,飛鶴科研團隊讓母乳褪去了幾分神秘。如歷經近兩年研究、分析了2585份樣本后,他們發現,中國母乳中兩類脂肪酸DHA和ARA的比例與美國、日本差異很大,這是國內首次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的綜述研究,實現了中國母乳研究的新突破,也被應用到其新國標產品中。
這僅是飛鶴在中國母乳研究的成果之一,也是飛鶴科研實力的例證。
研究創新并未止步,路還在繼續。“我們會盡最大努力接近母乳,我們這條路會一直走下去”。飛鶴首席科學家蔣士龍很篤定,“量身定制”并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他們要做的是不斷打破上限,向“更適合中國寶寶”再進一步,與新國標要求的“不謀而合”。
02 “笨功夫”跑得快
商業世界不是只顧向前沖的競速游戲,一定程度上更像兩軍對壘:前軍沖鋒,后方守營。創新科研要捅破天花板,實現從“不可能”到“可能”,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任務則是托住底,把“可能”變成“可行”。
對產業鏈,人們已經習慣了高度分工的模式。從原料、設計、生產、品牌到銷售,再拆開每個環節,區分到最細,一件包裝、一塊屏幕、一顆螺絲,很少有企業包攬一切,而是各自做好自家事,以發揮各零部件商的最大優勢。
但這條規律對于中國嬰配粉行業并不適用。主要是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不完善,傳統的農戶散養模式無法解決奶源的安全、效率和品質問題,只能是品牌承擔起行業發展的責任,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徹底解決奶源的問題。
這個模式的先行者是飛鶴。2006年起,飛鶴現代化、規模化的“萬頭牧場”開建,彼時,行業并不理解,但飛鶴認為奶源問題是中國乳業的癥結所在,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全產業鏈。

因此,飛鶴選了最“重”的一條路,下“笨功夫”,從源頭牧草種植、規模化奶牛飼養,到生產加工、售后服務,從一顆草、一滴奶到一粒奶粉,以十余年時間和巨大投入,換來了中國嬰配粉行業第一個全產業鏈。
扎根越深,風險越小。飛鶴有底氣向消費者承諾安全,基于全產業鏈建設,飛鶴自有牧場生牛乳的主要指標不僅高于國家標準,也超過歐盟要求。這,不是靠新國標出臺前的臨陣磨槍,而是長久積累的產業鏈實力。
產業鏈已經成為飛鶴引領行業的護城河之一。曾不被理解的“笨功夫”,如今展現出驚人的能量。保證安全只是產業鏈建設的基礎成果,它的更大價值在于,在數字化加持下,讓整個供應鏈實現更敏捷高效的響應市場需求,實現“更新鮮”。

一個典型的購買場景是,如果在電商平臺購買了一罐飛鶴奶粉,從擠奶算起,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最快只需要28天。
這背后是一整套數字化系統的運轉。在整個供應鏈中,飛鶴實現了從采購、質量、生產貫穿到物流、銷售各個環節的數據互通。
數據在鏈條上不停流動。現代化的“萬頭牧場”里,每一頭奶牛身上的智能項圈,記錄著它們的奶量和產奶時間,牛奶擠出被運輸至工廠。然后,是一座工廠全面、靈活的思考,調動原料、計劃排產都按照“新鮮”的最優方案進行。運輸途中、終端場景里,每一罐奶粉底部的二維碼,有條不紊記錄著運輸、存儲和銷售情況。再回到開始,新一輪的數據又為生產計劃提供最準確的參照。
在飛鶴工廠,很容易就注意到一面大屏。左邊的藍色數字不停跳動,顯示全國飛鶴奶粉門店和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右邊是工廠生產和物流運輸的實時記錄。
當每個環節都被數據量化,飛鶴“新鮮”引領就成了有跡可循的一道題目:哪里還能優化,用數據說話。
效果是最好的答案。2018年,一罐奶粉從生產到終端,飛鶴的要求是60天。如今,根據最新的儲運標準,最快只需要28天。
03 引領者的秘密
“史上最嚴”新國標,是乳企行業共同面對的一道門檻。“門檻”有兩層意思,一是挑戰,通過高標準才能說服市場,二是底線。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所長、研究員賴建強解釋,“進了門檻,還要上臺階”。
面對挑戰,更看積累。堅持投入母乳研究、建設全產業鏈、數字化改造供應鏈,長期以來的苦功夫和笨功夫,支撐飛鶴成為新國標下的引領者。
但這并非終點。邁過門檻只是第一步,飛鶴的目標不止于合格,“我們的產品不僅要符合國標,一定還要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要實現更高標準”。飛鶴表態。
他們不斷發起對自己的挑戰。行業沒有先例,那就做開創者。
原料方面,國產嬰配粉的關鍵原輔料進口依賴度較高,受制于人,成為行業頑疾。十幾年來,飛鶴圍繞關鍵原材料持續攻關,實現脫鹽乳清產業化,建成了中國第一條乳鐵蛋白自動化生產線,解決了乳鐵蛋白等關鍵原料被國外壟斷的問題,為中國乳制品深加工進行技術積累。
追求更高品質的決心,激蕩在每一個環節。在生產過程中,飛鶴創造性地將多項技術應用于奶粉工藝改善,其中使用紅外線實時監測奶粉指標,是全世界第一例將該項技術應用嬰幼兒配方乳粉。

支撐他們的,是六十年來不變的初心。在年終總結時,飛鶴的員工都會見到這樣一句話,“始終把做好‘母親的事業、未來的事業’作為價值追求”。
飛鶴能夠成為引領者,沒有什么驚人的訣竅或僥幸的時機,在飛鶴這個樣本里,坦蕩地展示了一條路徑:選對方向,然后充分相信、堅決投入,執行到極致。
要做這一點,當然需要從上而下的決策和推動。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員工每一天在各自環節上的堅持。這意味著,他們有一個足夠堅固的價值觀。
在商業世界,談情懷、理想似乎不夠理性,人們總是更相信規則。但價值觀可能是一種更有韌勁、更有黏性的聯結,能夠提供更具想象力的能量。只要接觸過,很容易發現,飛鶴的員工樂于稱自己為“飛鶴人”,他們揣著同一個樸素的想法,要為中國寶寶做出更適合、更新鮮的奶粉。
他們愿意相信,這個宏大的目標與自己手中的工作密切相關。研發人員在實驗室里一遍又一遍的嘗試,車間里的工人生產奶粉時,想著吃奶粉的是自家寶寶。營養顧問們每天和父母打交道,常抱小娃娃,“咱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成為引領者一定有秘密,飛鶴人的日常或許就是最真實的答案:不來自時機,而來自“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初心和使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Copyright © 2014-2017 生活周刊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如果本站部分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您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對本站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投訴聯系:lianxi@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