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廣州老城區的青磚灰瓦間,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正上演一場動靜相宜的對話。“全運共此時——民間工藝中的體育運動”專題展覽將競技場上的速度與力量,凝練于剪紙的細密、陶瓷的溫潤與廣彩的絢爛之中。
11月19日,中國吉林網、吉刻新聞記者特意來到這里,希望能夠邂逅這場“民間工藝與體育之美”。
步入展廳,88件(套)體育題材工藝珍品以無聲的語言講述著運動的韻律。一面直徑僅10.5厘米的陶掛碟前,觀眾凝神細觀——這是譚暢教授1980年創作的《競技體育圖案陶掛碟》,游泳者舒展的雙臂、射箭手專注的眼神、舉重運動員緊繃的肌肉,在方寸之間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轉過展區,清光緒年間的廣彩龍舟圖盤將時光拉回珠江畔。盤面上,龍舟競渡的激昂與珠江兩岸的煙火氣相映成趣,“廣東省河巡船”旗幟飄揚,海珠炮臺靜靜佇立,歷史場景在釉彩間獲得永生。
最令人駐足的是民國“狀元坊謙泰造”廣繡羅傘。近兩米高的傘面上,蟒紋威嚴,童子靈動,瑞獸栩栩如生,絲線在光影間流轉。這件昔日龍舟賽事的儀仗用具,如今成為解讀廣府民俗體育的生動密碼。
從1959年的足球瓷擺件到當代剪紙《競技體育圖》,不同時代的工藝大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體育作為創作主題。在展柜間穿行,仿佛聽見工匠與運動員的隔空對話——陶土記住了奔跑的姿勢,絲綢定格了拼搏的瞬間。
這場將持續至2026年1月26日的展覽,既是對三度結緣全運的灣區深情回望,也是“體育+文化”的生動實踐。
當傳統工藝遇見現代體育,當靜態展示對話動態競技,這里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關于傳承與創新的思考。正如展廳里一位年輕觀眾所言:“在這些工藝品的紋路里,我觸摸到了體育精神的溫度。”
中國吉林網 吉刻新聞記者 于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