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0日,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的“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第41期演講活動 “自然之美:變化與永恒”成功舉辦,來自北京、上海分會場的兩位演講嘉賓以線上方式進行了演講。他們以深入淺出的講述,分別帶來了植物科學繪畫和野生動物保護的故事,帶領我們探索領略自然之美。

現場照片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科學繪畫師孫英寶,帶來了名為《大自然真實而永恒的記錄——植物科學繪畫》的演講。植物科學繪畫有著攝影不可取代的優勢,能在一幅畫上記錄植物從開花到結果的不同形態,是植物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讓我們熱愛大自然,學習大自然,用一支畫筆去記錄大自然——科學繪畫是大自然真實而永恒的記錄。”

演講嘉賓孫英寶:《大自然真實而永恒的記錄——植物科學繪畫》
在題為《野生動物的秘密里,藏著變化中的自然中國》的演講中,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專家王放講述了他在中國的繁華都市中,研究與保護野生動物的故事。“野生動物或許沒有那么脆弱——城市在變化,它們也在變化。如果我們在城市中,給它們留下一些樹林和濕地,給它們一些緩沖的時間,也許有一天它們會像上海的‘貉’一樣適應城市,會在這片它們曾經生活了千百年的土地上,繼續豐富這個生態系統,執行它們的‘功能’和‘任務’。”

演講嘉賓王放:《野生動物的秘密里,藏著變化中的自然中國》
“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項目通過為科學家搭建演講平臺,并通過新媒體陣地廣泛傳播,向公眾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在科學家群體中形成了示范傳播效應。項目至今已舉辦線下演講活動42期,有181位科學家登上演講舞臺,其中包括葉叔華、王志珍、王貽芳、丘成桐、高福、陳和生、王中林等知名院士。參與過演講的科學家不僅表示了對項目的肯定,也積極推薦身邊的同事參與科普,極大地促進了科學家群體參與科普的熱情。同時,科學家親自科普的形式,拉近了科學家與公眾的距離,不僅傳播了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也樹立了公眾心中科學家平易近人的形象。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Copyright © 2014-2017 生活周刊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如果本站部分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您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對本站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投訴聯系:lianxi@sohu3.com